马士修(1903.10-1984. 9)
马士修,男,河北省高阳县人,中共党员。192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法文班,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,当过麻绳工、汽车厂车工。1927年至1934年就读于法国刚(Gan)城大学,先后获电机工程师文凭、数学硕士和法国国家物理学博士学位,接着在巴黎潘加(Poincare)学院从事物理学研究。1935年初回国后,任中法大学(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办学力量)物理系教授、系主任,兼任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; 1949年起任华北大学工学院(北京理工大学前身)、北京工业学院(北京理工大学前身)教授、工程光学系主任。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工程光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,是新中国军用工程光学和电子光学专业的奠基人。开设过光学仪器理论、电子光学、波动光学、量子光学、薄膜光学等多门新课程,编写和校译了多种教材。指导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光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生。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:《圆形巴克豪深(Barkhausen)效应的研究》《居里对称理论大试验与研究》等。身后遗言,将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捐出,在工程光学系设立奖学金,以奖励该系品学兼优的学生。
文字来源:《北京理工大学校志(1940-1994)》
图片来源: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